幾千年來,“入土為安”成為中國特有的一種喪葬文化而被流傳下來,并常常被很多人掛在嘴上,意思是
讓亡者安息、生者安心
歷史上有關(guān)“入土為安”的記載,早在晉朝時期就已經(jīng)在民間流傳下來了,而且后面還有多數(shù)人都不知道的兩句話:
第二句
入陵為貴
陵,自然是指陵墓。在古代,皇帝視選陵墓為頭等大事,一登基便開始尋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來建造皇陵,以保佑
江(皇)
山(權(quán))
穩(wěn)(不)
固(倒)幾千年來,“入土為安”成為中國特有的一種喪葬文化而被流傳下來,并常常被很多人掛在嘴上,意思是
讓亡者安息、生者安心
歷史上有關(guān)“入土為安”的記載,早在晉朝時期就已經(jīng)在民間流傳下來了,而且后面還有多數(shù)人都不知道的兩句話:
從戰(zhàn)國時期開始,凡是皇帝的墳墓都用陵墓來代替了。因此,只要一說道“陵”,就是指皇帝的墓地。
葬有明朝十三位皇帝的明十三陵、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、清朝皇室的清東陵、武則天的乾陵……
埋的全是曾經(jīng)天下間最尊貴的人
皇帝為了表現(xiàn)出自己的權(quán)威,其墳墓修建得也同宮殿一樣,不僅雄偉,而且十分巨大,如同山陵一樣,因此,皇帝的墳墓都稱為陵墓。
陰宅都是普通人住宅的好幾倍
如果入“陵”還不算富貴,那怎么才算?
第三句
入塔為尊
比皇帝死后更尊貴的,還大有人在。開動腦筋想想,古時候比皇權(quán)還能控制人心的是什么?那必然是
神秘的宗教力量
得道高僧圓寂后,他們的歸宿不是入土,也不是入陵,而是入塔。筑陵建塔則是歷來極為尊貴的喪葬方式之一,尤以塔葬為最。
入塔后,高僧大德依舊能得到人們的尊敬、供奉和祭拜,并將他們的功德和智慧傳承下去。
塔中設靈位,是根據(jù)如來佛涅槃后,舍利子分放在他身前經(jīng)常講經(jīng)說法的八個地方,用塔的方式存放,供后人膜拜瞻仰。
后來許多高僧圓寂后,也效法如來入塔的方式,將骨灰存放塔中,在往生的世界里繼續(xù)聆聽佛的教誨。
如今,一些地方和寺廟的靈塔、海會塔、塔林里,已經(jīng)開始安放普通人的骨灰,以節(jié)約土地和老百姓的支出。
柬埔寨領導人西哈努克親王去世后,骨灰被供奉在金邊的莊嚴佛塔里。
著名香港明星梅艷芳、張國榮去世后,家人斥巨資把骨灰供奉在志蓮凈苑的寶蓮寺
上海某名寺一幢七層寶塔地宮開放1萬個骨灰靈骨放置處,迅速被認捐一空。
隨著喪葬文化不斷演變、不斷交融和傳承,以及土地資源越來越稀少、人們的觀念越來越開放,“入塔為尊”作為喪葬文化中的最高禮遇越來越受到普通人的青睞。
結(jié)語
皇帝入陵,圣賢入塔,大夫入墓,百姓入土。百姓無權(quán)無勢,只能以入土的方式求得最后的安穩(wěn),“入土為安,便覺足矣”,這不過是尋常百姓家對于身后事最基本的情感需求。
好在隨著時間推移,隨著喪葬文化的不斷改革和進步,“入塔為尊”已經(jīng)不是普通老百姓逝后的奢侈追求了。但是多數(shù)人選擇“入塔”恐怕也不是為了死后冠上一個“尊”的名頭,對于真正有信仰的人,那里才是往生凈土罷。